点“陶”成金!中国电科36所点亮乡村振兴“后陶经验” | 媒体看36
夕阳斜照,稻谷金黄,后陶村文化礼堂前的水泥地上,王大爷手握木耙,一遍遍翻动着稻谷,脸上洋溢着笑容:“好啊,现在村里发展得是真好!”不远处的老年食堂飘来阵阵饭菜香,老人们围坐在一起闲适地聊天。阳光照在稻谷上,也照进了后陶村村民的心里。
然而, 2021年前后的后陶村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后陶村村集体年收入不足两万元,支撑不起村里的日常开支,乡村治理非常困难”,后陶村党支部书记吴国华回忆道。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发展滞后,是这座深山村落难以挣脱的发展困境。
结对:在深山中“陶”发展密码
转机发生在2021年10月,中国电科36所与武义县俞源乡后陶村正式达成结对关系,开启了五年帮扶之旅。

“如何帮助这个深山村落走出发展困境,当时成为我们所党委的一项重要议题”,36所结对帮扶工作人员说。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帮扶团队发现了隐秘在深山中的“两件宝”:优质农产品和制陶文化,为后续的帮扶工作提供了精准切入点。
为助力后陶村高质量发展,五年来,36所持续投入资源,先后有40余批次领导带队赴后陶村考察调研、走访慰问、谋划项目。“每隔一段时间36所领导就会通过视频连线,关心村里下一阶段的工作该怎么开展”, 吴国华动情地说。这种亲人般的关怀,为后续的深度帮扶奠定了坚实基础。
蝶变:系统帮扶唤醒山村新活力
帮扶不是“一阵风”,关键在于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36所将重点转向帮助后陶村打造村集体特色产业。

2022年春节前夕,一笔订单为后陶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那时候非常开心,通过36所消费帮扶采购,我们得到了一笔五千斤的山茶油订单,这是我们后陶村的第一桶金”,这笔订单让吴国华至今记忆犹新。

以此为契机,在36所谋划与指导下,后陶村在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武义后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同步注册“后陶”牌农产品商标。“后来居上,陶遍浙里”——这个充满寓意的品牌标语,标志着后陶村农产品正式穿上“品牌外衣”,开启了市场化运作的新阶段。
随着品牌建设步入正轨,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36所协助后陶村开发了山茶油、红美人柑橘、茶叶、宣莲等特色产品,累计完成农特产品消费帮扶四百余万元,有效解决了深山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难题。村民王阿姨的感受颇为深刻:“结对帮扶以来,农产品订单多了起来,我们家的老人都可以去进行包装,增加一点收入。”

在产业帮扶取得成效的同时,36所持续推动党建联建工作,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党建引领、清廉护航,协助后陶村挖掘整理村历史文化,共建陶文化“清廉馆”,将清廉村居建设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相结合,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红色动力。
五年来,通过系统性帮扶,36所先后助力后陶村成功打造了陶艺展示馆、农产品展示中心、清廉馆等阵地。这些从无到有的建设,见证了一个深山村的美丽蝶变。
暖心:一句慰问一餐热饭里的民生温度
帮扶的成效,最终要落在村民的获得感上。36所的帮扶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位村民。

“每年春节前夕,所领导都会带队开展走访慰问为生活困难的特殊群体送去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以及帮扶慰问资金”,帮扶人员介绍道,“近两年我们还组织了全村60岁以上老人年底领取分红,共享全村发展成果。”

2024年12月,在36所的助力下,后陶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运营,将帮扶工作融入后陶村老人日常的一餐一饭中。
每到饭点,老人们便陆续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手持专属饭盒,有序排队“刷脸”取餐。“‘嘀’的一声,机器自动识别身份并记录信息。如有老人未按时就餐,我们会立即上门探望。”送餐员章岳林介绍道。

温暖还随着餐车驶向更远的地方。后陶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章岳林每天开着爱心餐车,为另外两个村的老人送去热乎的饭菜。让每个老人都能吃上暖心饭成了帮扶工作最朴素的愿景。
武义县俞源乡副乡长金亚楠表示:“结对五年来,后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收入提升、设施完善,每年的老人分红和养老中心的照料,都让老百姓对帮扶成果有了真真切切的感知。”
新程:续写共富路上的央企担当
在村企共同努力下,后陶村实现了大跨越式发展:由2020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足3万元,发展到每年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并保持2023年、2024年持续增长。

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村里的年轻人也更多了,数字背后,是村庄活力的回归。“以前拼命往外跑,现在看到村里发展这么好,孩子都想着回来了。”王阿姨高兴地说“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找份工作,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金黄的稻谷在夕阳下闪烁着丰收的光芒,正如后陶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亮堂。

五年的结对帮扶,36所始终坚定履行央企社会责任,用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用真情助力共同富裕。帮扶有时,情谊无期。从后陶村出发,36所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续写。未来,36所将持续巩固深化后陶经验,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方式,为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贡献更多央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