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铁军”出征清波漾,碧水映照美嘉兴

来源:     作者:信息发布人员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3日     浏览次数:         

这是一支如铁般刚强的队伍,烈日下、风雪里,向着“碧水绕城”的目标日复一日奋进;

这是一支如水般细腻的队伍,沟渠间、水塘边,从大江大湖到小河小渠都留下他们的身影。

他们就是36所“红船科技铁军”之“碧水嘉兴”项目团队,他们用铁的忠诚、铁的担当、铁的作为唤回了清波碧水,寻回了水清岸绿。

自今年嘉兴全面谋划部署“碧水嘉兴”行动以来,“碧水嘉兴”项目团队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出征,截至目前共治理河道32条,长度32.4千米,涤荡一切污泥浊水,奋力打造“江南美窗口”。

定制责任清单,绘制作战图,将治水进行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支“铁军”以首善担当的精神,赓续当代“大禹精神”,志做最美治水人。

【统筹规划组】

绘制“作战地图”,水情水系入脑入心

嘉兴水系交错纵横、情况复杂,摸清底子是治水的第一步,底子清才能情况明。

在有关政府负责人的正确部署和领导下,36所组织统筹规划组开展摸底调研,以治水规划的专业性、治理方案的系统性原则,助力嘉兴市的生态环境治理规范化。

仅用十天,完成1200余条河道勘测,水域面积19.48平方公里,小组在“碧水嘉兴”行动中率先而行,打了一场漂亮的“破题之战”。

摸底勘测中,36所率先运用航拍技术,实现一河一航拍、一图一标明,采集994条河道水样并检测分析水体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水体指标,为制定“碧水嘉兴”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如何因地制宜进行治理?为清楚地掌握应治点位,小组多次召开研判会议,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集思广益,补齐“问题清单”。

作为《嘉兴市“碧水河道”建设规划设计和运行维护技术要点(试行)》主要起草单位之一,36所和嘉兴市碧水专家库的治水专家一起,全程参与《技术要点》的内容编写,以高度的央企责任感,全力支持“碧水嘉兴”工程建设。

不打无准备之仗,《技术要点》如同船的舵手,把好方向,这样治水才更有针对性。小组从今年1月开始参与编写,为满足《技术要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不仅需要大量专业资料与相关技术标准知识储备,还需要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为此,《技术要点》前后经历了7个版本才敲定最终内容,绘就了详细的治水“作战图”。

然而,《技术要点》编制最困难的还数河道治理模式的分类,从最初封闭、半封闭及开放式的地形分类考量,再到以污染物控制作为评价依据。小组成员经过与其他起草单位的集思广益、头脑风暴,才形成了文件中以污染物轻重程度为判别依据的5种治理模式。

压实责任,一点一策,水岸同治。统筹规划组以务实担当的作风,共创清澈视界,“作战图”让治水人员心中有数,行动起来更迅速。

【治水技术组】

“大禹云治”品牌,打出科学治水的“组合拳”

透过月河清澈的河水,鱼翔浅底,苦草摇曳生姿,水清草靓景美的美丽画卷正缓缓铺开。“乡愁是记忆中的美,我们要把这种美,变成眼前生活中的美,把乡愁变成乡恋。”在月河历史街区的北廊,治水技术组组长郁达飞向月河远眺,看着生态整治过后的月河展露新姿,内心感慨万千。

很难想象,若把时间坐标拉至2019年,月河河段还是市区河道治理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蓝绿藻肆虐,水体因水生态系统破坏而常年浑浊,透明度极低,与古街的人文底蕴格格不入。

河道“蝶变”背后,是36所以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郁达飞很荣幸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治水人”。目前,36所已累计治理河道近百条,项目遍及嘉兴、福建、江苏等地。

河道污染不是一日之过,整治河道也不能一蹴而就。智能污水处理产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大禹云治”品牌,通过打出科学治水的“组合拳”,实现由传统治理到生态治理、长效治理的转变。

依托“大禹云治”品牌旗下的河湖水生态综合修复系统,采用“水下森林”生态构建技术,实现水体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的有机统一,恢复河湖水域的自我净化能力,彻底解决河湖水体污染问题。治理后,通过智能运维平台,实现对水体的实时监控和处置,大大提高了运维的效率,确保水体长期清澈。

“搞不清楚是水体哪里生病,好了也会再病。”郁达飞将水生态修复比作医理,既要阻断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也要增强水自身的“免疫力”。“水下森林”背后的门道就在于——构建出“水生植物—浮游生物—鱼虾贝类—微生物”的完整水生态系统,通过生态系统循环自净的原理提升水质,大幅改善水体生态性和景观性。

作为“碧水嘉兴”行动重要的技术支撑,36所的“治水人”有了新的使命。治水永远在路上!让记忆中的河水继续流淌,让儿时的欢笑继续回荡,36所治水技术组以实际行动道出了清清水流中的乡恋、乡情。

【科技信息组】

水质监测出“利器”,驶入数字化快车道

智能运维与“大禹云治”相得益彰,是36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是推动服务于美好生活的数字化改革,探索绿色发展的智能新路径。

“水质类别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代表河道水质的变化情况,红色表示变差,蓝色表示变好,如果水质变差,就会触发警告......”在嘉科信息的二楼,科技信息组成员程翊打开“碧水河道运维监管平台”的运维监控大屏向小组展示。

为实时掌握治理河道的水质状况,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科学权威的水质监测数据,今年以来,以程翊为代表的组员潜心研发碧水河道运维监管平台,这款针对河湖长效监管的系统,将全面提升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有了该平台,能实现对运维工作的留痕,实现河道的工程建设情况、运维养护情况、水质变化情况等监管服务,运维人员少跑腿,工作效率将大幅提升。”程翊指了指手机端上的界面,运维监管APP将各项水质数据以及查看、调控、巡检任务等功能融入其中,运维人员只需携带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进行河道数据监管,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整改、反馈。

碧水河道运维监管平台犹如“信息治水大脑”,让治水更加精准、高效,而水质监测微站就像“千里眼”,实时盯牢河流水质,保障环境质量安全。

程翊介绍,作为一款基于国标水质检测法原理的水质监测系统,该监测微站能实现在各类水质监测场景的水质实时监测,也可以通过碧水河道运维监管平台,对监测进行实时的控制,运维人员远程就能下发指令,控制设备进行应急水质监测。同时还可接入视频监控与气象数据,实现设备全方位的水质数据采集,为整体的河道污染预警、污染溯源提供了数据支撑。

一小时不到就能完成一整套水质监测的水质监测微站,让水质自动化监测跑出“加速度”。“目前水质监测微站已经投入使用,监测仪器运行稳定。”程翊欣慰不已,水质监测微站成功在嘉兴市河道运维部署,正为一湾碧水保驾护航。

【市场开拓组】

凝心聚力协同“作战”,全覆盖全动员见实效

章寅是市场开拓组的一员,节奏快、任务重,是他对今年36所“碧水嘉兴”项目工作的第一印象。今年年初,36所正式成立“碧水嘉兴”项目团队,由所领导亲自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各相关部门及控股公司负责人担任各条线组长,进一步增强所里各部门和控股公司协同的深度与广度。

一条心,一盘棋,一股绳!市场开拓组是团队成员间的传声筒,从36所产业部(国际合作部)、组织人事部、文化创意中心等相关部门,到嘉科新能源、嘉科信息等控股公司,信息报送、协同所内各部门和控股公司的关系、宣传推广......不到一年的市场开拓工作做下来,章寅深感责任重大。

对内凝心聚力,对外做好“店小二”,当好“服务员”。今年以来,市场开拓组与嘉兴各县区市、镇街道相关“碧水嘉兴”项目的业务部门交流明显加强,为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前期的河道摸底工作,市场开拓组需要对70余个镇街道进行对接,倾听服务单位的所需所盼,提交更有针对性的治水方案。

随着“碧水嘉兴”行动深化推进,项目团队在市场上的合作也伙伴不断增多,这显然符合央企与地方企业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

扩大“朋友圈” ,画好“同心圆”,围绕“碧水嘉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在技术输出、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支持帮扶力度,合力打造央企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新典范、新标杆,36所与合作伙伴一道,跑出了治水“嘉速度”,为嘉兴在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环保事业贡献央企力量。”

为治水不懈努力,脚踏实地推进“碧水嘉兴”项目,常常加班加点,章寅和同事却乐在其中。

展望未来,36所治水“铁军”的脚步将遍及长三角,为河道治理提供“36所样本”,让生态环境更美好,老百姓生活更幸福。

供稿 南湖晚报 文化创意中心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