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风采

崔国义:“两弹一星”精神是我一生的鼓舞与鞭策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7日 编辑:新闻中心

  编者按: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2025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55周年纪念日。值此纪念日之时,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回首难忘岁月的电科往事,现策划推出“功勋记忆”栏目,常温奋斗岁月,凝聚精神力量。今天一起重温网络通信研究院崔国义的自述故事。

功勋1

 

  崔国义,1960年7月参加工作,是我国第一、第二颗原子弹爆炸试验遥控系统的研制与试验项目的参与者,从事遥控专业工作17年,先后参加多个安全遥控项目的研制联试或执行任务,曾参加“巨浪”潜地导弹安控项目的安装调制。

  “‘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教我知识,更教我人生哲理,对我一生的工作都是一种鼓舞与鞭策。”——崔国义

  1963年初,为完成研制原子弹爆炸试验遥控系统的任务,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第十九研究所(网络通信研究院前身之一)着手组建遥控研究室,即第十二研究室,我及蒋文修、陈凯等6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饶通信兵技术学校毕业的同学加入12室。

功勋2

  

  遥控系统工程的所内代号为1201,我和陈凯参与终端设备的核心部件RC振荡器的研发。我们铭记毛主席常说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夜以继日地开始了为期半年的科技攻关、查阅资料、优化设计等研制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3年12月,12室各工程组完成全部部件研制工作。

  “必须给12室记集体一等功”

  1964年春节前夕,各工程组派出代表前往北京进行模拟试验,设备指标全部达到要求,随即我们就开始了正样生产,限期20天,所试制工厂全员出动,昼夜奋战。上百个机箱、所有印制板和连接导线,都是人工制作。主控站加上八个被控站都是双备份,设备出所时动用了五辆大卡车运送。联试小组白天正常上下班,晚上工作至凌晨两点。

  就这样,经过近三个月的日夜奋战,我们胜利完成所有的设备联调,发往21基地。现场执行任务时,由我们研制的遥控系统准时可靠地完成了控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任务,现场近千套设备、仪器等,在我们的设备控制下都取得了测试数据。

  在总结会上,张爱萍总指挥及核试验技术委员会认定:“遥控系统的运行正常与否,关系到整个试验的成败,他们是核试验成功的功臣,一致同意给19所12室记集体一等功。”这样的高度评价,为我们后续承揽大量的遥控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后,我和同事们又投入第二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遥控任务。

  “我看到蘑菇云了!”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在102米高的铁塔上,而第二颗则是需要用飞机投弹爆炸。这就要求在第一套遥控系统装置的基础上,新研制一个控制箱,新建一条无线传输通道和一个被控站即103站,用无线传输的方式控制原子弹爆炸。

  1964年底,我和彭光华同志负责研制的控制箱,在完成研制、生产、调试后,发往位于青藏高原的原子弹制造基地,与弹体进行联试。联试完成后,我们随即启程奔赴马兰,只见苍茫宽广的戈壁滩上荒无人烟,戈壁的风裹着岁月的沙砾,在天地间织就一片苍茫的黄。看到这样壮阔的景观,我当时非常震撼,感觉选择这样的地方做原子弹爆炸试验,真是太绝妙了!

  有这样闲暇欣赏美景的时间,也就停留于我们刚到之时。之后,我们就开启了紧张而充实的试验时光。我们当时办公、住宿都在帐篷里,照明依靠手电,铺盖上布满沙石,也没办法洗澡。水是从外地拉来的,很苦,饭菜掺杂着沙子,也很苦。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总指挥张爱萍上将依然和我们同吃同住,挎着一个军用水壶走遍大小帐篷和站点,陪伴我们完成了一个月的调试和试验。

  一个月后,全场大联调。茫茫戈壁滩,上万人分布在不同角落,必须进行多次联调和演练,才能全面完成保控、保响、保测的“三保”总目标。根据气象站一周天气预报,基地决定爆炸试验定于5月8日前后择日进行,后因风向原因改为5月14日。

  起爆前几个小时,除主站外,全场所有人员全部撤离到50公里以外安全地带。我和主控站人员在地下室负责执行遥控任务,8点准时开机。随着指挥部下达“设备开机”“离合器接通”“启动”等信息的陆续出现,我感觉心脏简直要“吊”起来了。

  “5,4,3,2,1,起爆!”

  随着操作手按下“起爆按键”,轰鸣声传到地下室,大地微微震动,各分站不断传来信息,确认原子弹爆炸成功,指挥部发出关机指令,我们迫不及待地冲出地下室。只见浓烟直冲云霄,在空中急速翻滚并变换颜色,雄伟而壮观,形成一片片的蘑菇云!

  这一刻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为中国的大国实力而骄傲自豪!更为自己有幸参与这一国之重要工程而骄傲自豪!

  任务成功后几天,国防科委主持举行设备移交会,移交书上写道:“19所参加工程的全体人员,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发扬了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设备性能完全满足要求,保证了国家空中核试验的胜利完成。”

  这高度肯定的背后,能看到我们12室全体科研人员的奋斗与付出,是我们12室工程技术人员在沙子伴着苦饭、合衣而眠、无暇洗澡的艰苦条件下,连续日夜奋斗三个多月换来的。三个月时间,我们没有一丁点情绪与怨言。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青年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