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 创新动态

试一试!1→∞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8日 编辑:新闻中心

  中试平台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关键一环。锚定“一巩固三做强”业务布局,广大电科人埋头苦干,让实验室的头脑风暴和中试平台设备运转协同联动,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澎湃动力。

中试1

  

  “中试活动流程驱动,中试过程数字监管,中试效果闭环评价”。中国电科29所设计研发数字化中试管理平台,围绕产品中试的各环节进行搭建,覆盖中试全过程,确保有序推进中试进程,充分发挥中试各环节作用。通过中试平台看板一目了然查看项目进展和产出,透明化的中试活动助力构建中试问题敏捷跟踪闭环机制,确保产品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中试平台自动管理中试知识产出、持续积淀中试数据库,有效提升产品知识储备,为生产制造能力建设提供专业指导。目前,该平台已在部分产品试点运行,助力中试过程的推动、监控和评估,确保中试效果。

  “在深度学习、大数据、卷积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全面支撑下,智能目标识别技术构建起像人一样的‘大脑’,使机器认识目标过程从‘计算’转变为‘学习’。”中国电科36所科研人员表示,现实环境中充满导航、通信及自然噪声等复杂多变电磁信号,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受地理环境影响,异常复杂。针对这类情况,他们加紧开发一款能实时截获和识别新型射频信号的信号智能感知系统,研发成功后,具体效果如何,需要通过中试平台充分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项目组遇到复杂电磁环境下信号识别准确率低的难题,团队成员实地分析数万样本,不断迭代识别模型,最终模型识别准确度超过95%,随后部署到用户地使用测试时,系统在强干扰背景下精准识别出微弱目标信号,不仅实现了技术创新与实际需求的深度融合,更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书架”稳步走向市场“货架”。目前,团队正在加快完善信号数据库,优化软件稳定性,提高识别实时性,推动系统覆盖更多频段。

中试

  

  卫星通信技术不断创新与改进,促使Q频段空间行波管成为推动高通量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关键力量。“Q频段空间行波管频率高、尺寸小,效率提升难、装配难度大,研发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电科12所空间行波管研发团队成员表示,依托中试平台,他们持续突破关键技术,研制出Q频段52瓦、80瓦空间行波管,产品的输出功率、效率以及非线性指标等均有显著提升。Q频段空间行波管的批量成功应用,将缓解频谱资源紧张局面,推动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技术高速发展。

  “深海资源富集却开采艰难,需满足耐深海环境、耐疲劳反复收放等技术难题。由于工艺复杂,需要中试平台反复试验,更贴近用户需求。”中国电科8所特种光电缆项目团队成员表示,作为深海资源勘探开发的“生命线”,团队创新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创新研制超深水重载大功率光电复合脐带缆。目前,产品通过中国船级社CCS权威认证,完成相关试验,服务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海洋考古、深海探测和海洋救援打捞等领域海试工程的安全顺利开展。

打印 关闭